興華定型機2018年8月3日訊 在南昌縣岡上鎮,有一個聞名全國的“教授村”,那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曾走出300多位教授。除了教授,岡上鎮還有一位享譽全國的“民間工藝大師”——熊大蒂。一個個精致、小巧的中國結,一雙溫情灼熱的“巧手”,從南昌到北京、從中國到世界,她用愛編織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傳奇,以“結”的熱度溫暖著他人。
童年
6歲用竹片、樹葉編織青蛙、蝴蝶
熊大蒂自小生活在素有“教授村”美譽的月池村,當地的文化熏陶,培育出她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品性。她從小就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表現出好奇和喜歡。6歲時,她就能用竹片、樹葉、絲繩等編織出一件件鮮活逼真、富有靈氣的小作品,青蛙、蝴蝶、戒指、手鏈等惟妙惟肖。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美的追求有了進一步升華,中國結復雜曼妙的圖案、飄逸雅致的韻味,讓她沉迷不已。她編織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結,送給親友、同學。后來,熊大蒂發現,日常生活中,中國結比較少見,于是,保護中國文化瑰寶中國結的信念便在她心中扎根。
受母親和鄰里的影響,熊大蒂對編織毛衣、裁剪服裝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她成了一名紡織技術工。后來,工廠經營不善,面臨倒閉,為了養家糊口,她與下崗工人聯合辦起了童裝廠。但由于身體原因,經過兩次大手術后,她辦理了病退在家安心休養身體。
研究
辦中國結培訓班 編著教學書
熊大蒂在休養期間,懷揣著對編織工藝的熱愛,買來相關書籍自學,潛心研究中國結。身體恢復后,她四處籌集資金,用手中的1700元購買了一臺編織機,就這樣,熊大蒂的編織工作室正式誕生了。
憑著多年的潛心研究,她對毛衣的編織工序有了獨到的見解和理念,編織的毛衣款式既融合了傳統元素,又獨具風格,時尚的款式引來了眾多顧客,在南昌聲名鵲起。慢慢地,她看到了中國結再起的曙光,并決定“北漂”。1994年,她舉家前往北京,用全部的積蓄辦起了專營各種編織機的豫章編織經營部,隨后還創辦了北京鈺章結工藝品有限公司。為了傳承,熊大蒂還辦起了中國結培訓班。
經過多年的積累,她在傳統編織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編織工序方法,豐富編織內容,開發順應時代審美的作品,經過努力和大膽創新,創造了屬于自己編織的輝煌。她還創辦了北京編織愛好者聯誼會,編著發行了《編織技巧》《中國結飾與軟陶藝術》等教學書錄像及光盤。
榮譽
設計制作的中國結
成為“國家名片”
熊大蒂創辦的公司先后開發了五大系列、一千多個品種的中國結。半個世紀的不懈追求,使熊大蒂在中國結這個藝術王國里爐火純青。她設計制作的中國結不僅見證了香港回歸,還成為了“國家名片”:1997年,她為香港回歸設計制作的“回歸結”由全國婦聯轉送給香港;2001年7月,她設計制作的“點燃2008北京奧運火炬”大型中國結及幾十款、數千件禮品結,由北京奧申委帶到莫斯科;2003年7月,她受托為北京奧運會徽——中國印玉璽設計制作五彩穗帶;2003年,她受國家郵政局委托,設計了一枚中國結郵票。
鑒于熊大蒂對中國繩結工藝的傳承和創新作出的重大貢獻,2005年,經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推薦、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評審委員會評審、北京市工藝促進局認定,她被授予“北京三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成為我國繩結工藝類的大師。
歸鄉
助力家鄉打造“中國結之鄉”
2004年,熊大蒂隨夫移居澳大利亞,發現外國友人對精巧的中國結充滿好奇。作為工藝大師,她開始在居住的社區活動中心開辦免費的中國結體驗和學習班,教授外國友人基本的中國結編織技巧和手法。在熊大蒂的大力推廣下,中國結在澳大利亞越來越受歡迎,中國元素開始出現在許多澳洲人的生活中。作為一名工藝大師,她以中國結為媒,架起了一座傳播中華文化的橋梁。
今年春天,熊大蒂從澳大利亞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南昌縣岡上鎮。她計劃今年秋天,先在岡上鎮開辦中國結結藝傳承公益課堂,培養一批結藝技師,之后投資興辦中國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中國結,把岡上鎮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中國結之鄉”。
得知今年是南昌日報社成立60周年后,熊大蒂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我每天都看《南昌晚報》,與晚報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在晚報投過稿,投的稿也都刊登了。那時候每天不看晚報就感覺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我對晚報是非常有感情的。”
吳衛平 南昌晚報全媒體主力記者 黃之昊 文/圖
人物名片
熊大蒂,女,1949年生,南昌縣岡上鎮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會員、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工藝美術家、北京鈺章結工藝品有限公司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