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華涂層機2月3日訊 非洲國家的紡織業普遍不發達,即使以紡織業為支柱產業的埃及,也面臨著生產技術落后、設備陳舊、技術工人等問題。目前,發展紡織業成為盧旺達、東非共同體,乃至整個非洲的期盼。
全世界超過70%的捐贈衣物較終被送到了非洲。據數據顯示,無論是新衣服還是舊衣服,盧旺達每年在衣物進口上要花費超過1億美元。“我們希望獨立,穿自己制造的衣物。”盧旺達私營企業聯合首席執行官杰拉德爾·穆庫布提出希望。
中國企業家的非洲選擇
在原料方面,盡管埃及本土的確擁有一些有名的紗線、面料和輔料,但其缺乏更多其他品種,埃及70%的紗線面料和80%的輔件必須靠進口。
中國是世界上較大的紡織品貿易國,是非洲發展更緊密貿易關系的目標國。然而,中國紡織業也有自己的難題。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企業開始尋找更加廉價的勞動力,而目標鎖定非洲。比如,埃塞俄比亞作為非洲第二大的人口國家,服裝工人的起薪是每個月21美元左右,僅為145.6元人民幣,遠遠低于國內水平。
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選擇非洲的理由還在于原料。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統計調查,2016年全國棉花產量534.3萬噸,比2015年減產26.0萬噸,下降4.6%。哪里找棉?很多企業家給出答案——非洲。其中,坦桑尼亞是東非著名的棉花生產國,對于紡織行業來說,靠近原產地無疑能夠大幅降低成本。
“非洲制造”的決心
盡管非洲一些國家的紡織業有了快速發展,但總體來說仍是以來料加工的加工貿易為主,其出口紡織品和服裝的附加價值很低。不少中國的紡織企業利用非洲國家紡織面料大量依靠進口的事實,首先擴大對這些國家紡織面料的出口。此外,由于非洲國家對當地紡織業的大力扶持,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資介入的優惠政策,同時當地紡織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這些有利因素都使得外國投資者在當地建立紡織服裝企業的客觀環境變得更加有利。
例如,盧旺達政府制訂了一些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大力鼓勵和支持外國資本投資紡織業。“盧旺達政府的政策是吸引她的較大動力,當地政府不收除個人所得稅以外的任何稅種,而且所有從非洲出口美國的衣物在15年內也免除了進口稅。”在盧旺達開設C&H衣物工廠的馬曉梅介紹說。
但是,目前中企建廠非洲還不得不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備等一系列問題,比如,從盧旺達基加利運往肯尼亞港口蒙巴薩所消耗的交通成本往往比從蒙巴薩運往廣州都要高。
盡管如此,在整體謀劃下,不少具有資金、技術優勢的中國企業走進非洲投資建廠,不僅僅只是一般的衣物,皮革制品、塑料制品和鞋子都已經開始轉變為“非洲制造”。其中,中國著名的女鞋制造商“華堅集團”就是杰出代表,該企業已經在埃塞俄比亞建立了女鞋工廠。而華堅和埃塞的合作可謂互利共贏。在華堅獲取大量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同時,幫助埃塞發展輕工業,解決國內接近半數人口失業的問題。
未來,“中國希望能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和非洲一起制造’。”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在2016年的中非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中說過,中國十分期盼幫助非洲完成工業化,在2063年時,制造業能夠占據非洲GDP的50%以上。
南非:紡織業規模非洲第一
南非是非洲經濟較發達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良好,資源豐富,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額均占非洲之首。
南非擁有非洲較先進的交通、電力、通訊等工業基礎設施。在南非經商的成本比起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要低很多。南非關稅及增值稅政策優惠,商業信息開放,外匯管制小,政治環境穩定,具有多項吸引投資的優勢。而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中,政府一直強調“走出去”,鼓勵國內企業加強海外投資,因此,中國與南非在經貿方面的合作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目前,南非紡織業規模為非洲第一。南非消費者對紡織品需求具有多樣化和數量小的特點,其對品種的需求與發達國家無異,但總體消費水平卻只有發達國家的1/3左右。南非本地產服裝只能滿足內需的60%,當地對冬夏兩季成衣需求量大。時裝品味趨向歐洲風格,白人對服裝需求特點是大方、傳統及手工精巧;黑人則要求服裝顏色鮮艷奪目,中低檔產品較暢銷。
中國作為南非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紡織服裝鞋帽產品在南非以及非洲大陸一直很受歡迎。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南累計投資約130億美元,南非中資企業有300多家(含代表處),其中大中型中資企業約有140家,涉及金融、礦業、家電、通訊、汽車、工程機械、房地產、紡織服裝、物流等領域。
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表示,長期以來,在南中資企業積極投身于南非經濟社會發展與建設,自覺遵守南非各項法律和制度,與當地民眾和睦相處,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熱心參與當地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公益事業。
埃及:非洲紡織品面向歐美的門戶
如果中國紡織企業產業技術轉移至非洲,不僅可以享受能源等方面的硬件優惠,還可以享受政策優惠等軟件條件。其中一些紡織業相對發達地區不失為良選,埃及就是其中之一。
埃及地處尼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日照充足,自然資源豐富。埃及長絨棉和超長絨棉的年均產量占全球比例高達35%。如果投資設廠,埃及天然氣和工業用電價格相對較低,使得生產成本相對減少,產品更有競爭力。數據顯示,埃及電費每度0.3元,天然氣每立方米3.5元,93號汽油每升僅2.3元。此外,人力資源也很低廉,平均月工資折合人民幣大約600元,行業工人技術也很嫻熟。
處于亞非歐三洲的交接處的埃及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輻射市場范圍非常廣闊,埃及人口約為8250萬,可輻射中東、北非等周邊人口總量達到近6億。同時,埃及既是進入歐洲和美洲的必經之道,又是非洲面對世界的門戶,還有著與歐、亞、非各國相連的海運、空運及同非洲各國相連的陸路交通網,交通便利,有利于產品的銷售與運輸,是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集散地。
在軟件條件上,埃及對紡織面料、染料及成衣的需求較大,且具有一定消費能力。據了解,埃及男子的服裝平均消費為每年550美元;女子則為900美元以上。而與此相對的是其國內生產能力極為有限,本土工廠不足1000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促進外貿的發展,埃及采取了進一步貿易自由化、減少關稅、降低經營成本,增強外貿管理的透明度,采取激勵措施,改善港口服務、海關手續、質量控制和產品標準等一系列措施。此外,埃及還大幅度下調進口關稅,比如資產性設備的進口稅較低,尤其服裝機械,紡織機械,零部件,化學和染色品等進口是免關稅的。埃及降低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支持民族工業的發展。這些都為中國企業進軍埃及和中東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埃及重要的工業部門,占全國工業產量的30%和全國出口量的25%。同時,在與歐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下,埃及出口紡織品和服裝到歐盟國家實現免關稅,這無疑將加速更多“埃及制造”走進歐盟。
尼日利亞:棉紡行業待振興
20世紀70年代,尼日利亞石油經濟繁榮時候,棉花是尼重要的出口作物,那時全國有176家紡織業企業,卡杜納、卡諾和卡其納有著大批棉紡工業。
1980年,尼日利亞紡織業產值為89億美元,占GDP比重約為25%,阿莎巴商會主席指出,上世紀60到80年代,紡織工業在尼經濟中曾發揮過主導作用,那時在卡諾、卡杜納的工廠曾雇傭過百萬工人,那時紡織工業對國家GDP的貢獻非常大。但隨著政府的工作重心移到石油上,忽視了對紡織業和農業的發展推動,導致該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嚴重問題。
數據顯示,2012年,尼日利亞紡織業產值下降到僅僅3億美元。尼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紡織、服裝和鞋類行業在尼日利亞GDP貢獻率僅為2.1%。
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2006/2007年度報告顯示,尼日利亞只有51家軋棉公司,但只有17家完全投產,產能利用率僅為33%,棉農僅剩25萬人。該委員會數據還顯示,2016年,尼日利亞棉花產量為51000噸,種植面積為25.3萬公頃,平均產量為202公斤/公頃。
尼日利亞紡織品制造商協會負責人表示,每年尼日利亞從印度、中國、美國和土耳其進口紡織品和原料約40億美元,同時存在大量的走私進口。
缺乏優質種子,成為制約尼日利亞棉花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中間商在銷售棉花過程中摻雜水、沙子甚至石頭,也敗壞了尼日利亞棉花的聲譽,歐洲一些國家甚至禁止尼日利亞棉花進口。
為緩解尼日利亞紡織業局面,尼政府批準設立新的棉花、紡織和服裝制造業專項基金,向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支持,據悉,2010年尼政府就已設立了1000億奈拉棉紡服裝業發展基金,有部分企業受益。本次基金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引入了新的扶持及管理機制,包括進一步調降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及新的配套政策支持等。配套政策措施之一是,尼軍隊、各類軍事機構和政府機構采購的棉紡服裝類產品必須為尼本地制造。
專家呼吁聯邦政府成立國家棉花理事會,并在預算中加大對棉花的投入,對棉花種植提供技術指導,以扭轉棉紡產業衰落的趨勢。阿莎巴商會主席呼吁政府能夠盡快振興紡織工業,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他指出,各級政府應當鼓勵生產棉花,并提供有力環境,鼓勵私營部門蓬勃發展。
本站關鍵詞:定型機,涂層機,地毯機,靜電植絨機,地毯背膠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