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公會部門專業(yè)經理Bruno Lindl表示,目前仿冒品氾濫,已導致德國機械相關產業(yè)銷售額損失達5%至10%,換算成金額,每年約損失達1至1.5億歐元。仿冒品嚴重破壞德國商品貿易。
電動馬達與風扇的生產商Mulfinger也受到仿冒品的沖擊并指出,高達71%企業(yè)的產品與品牌皆受害於盜版與仿冒商品。
估計僅僅德國機械與工程業(yè)每年損失達為79億歐元,相當於38,000個就業(yè)機會。這些仿冒品一旦經由抄襲原設計,再以另一品牌進行銷售,進而混淆市場。
這波仿冒趨勢發(fā)展目前來到新高,德國機械公會產品與技術保護專家Steffen Zimmermann提出警示,這項趨勢暫不會結束,數(shù)位化將使這個問題更加惡化,并更容易流失資訊與技術。
然而,購買仿冒品的風險便是會因品質低劣而有隨時崩壞的危機。購買者若能理解,長期購買仿冒品,將導致生產效率下降,大量的維修及長期的生產不穩(wěn)定性,并不能達到真正的成本節(jié)約,便能有效制止仿冒品的商機。
雖然中國仍是無可爭議的世界仿冒冠軍,中國經常仿冒低質量和低功能的產品。
機械設備制造領域較常見的仿冒行為涉及木材加工設備占92%,其次是紡織機械占86%、農業(yè)裝備占86%、泵類產品和包裝機。
就仿制盜版手段而言,71%的受訪者認為,競爭對手是較常見的造假者,其次是地下工廠(27%的受訪者這么認為),23%的客戶和18%的供應商參與到公司仿制盜版,并且這種趨勢在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