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意見》的出臺無疑將為“中國制造”出海遠行創造更加暢通的環境,它對紡機裝備“走出去”有怎樣的實際意義和作用呢?相關紡機企業在接受《中國紡織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指導意見》非常契合當前紡機行業發展的需要。目前,紡機裝備“走出去”遇到的主要難點是融資問題,希望《指導意見》提到的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能盡快落實。
近年來,我國紡機裝備技術和質量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東盟國家紡織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紡機出口提供了市場機遇。由于東盟國家的紡機企業大多只能生產相對簡單的紡織機械,大部分中高檔紡機設備需要進口才能滿足需求。日本、德國、意大利等紡機生產發達國家的設備雖先進,但價格昂貴,大多數企業承受不起。中國、印度的紡機產品則質優價廉,特別是中國的紡機設備門類齊全、性價比高,且維護成本低,更容易被當地企業接受。
隨著紡織產業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加速及國內紡織企業加快國際布局,我國紡機裝備“走出去”面臨著較大的機遇。近兩年,我國紡織機械國內市場形勢出現了調整,但出口市場卻成為亮點。2014年,我國共向17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紡織機械31.48億美元,同比增長24.64%。今年1~3月,我國紡織機械出口7.59億美元,同比增長15.33%,出口金額位居前5位的海外市場分別為印度、孟加拉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
隨著東南亞國家紡織行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紡機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仍將有較大的增長潛力。但是,“有市場,缺資金”仍是當前困擾我國紡機裝備“走出去”的主要問題。據中國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紡織企業購置紡機設備特別是成套裝備通常需要巨額資金,須向銀行貸款。但相比國外一些競爭對手,中國紡機企業能夠提供的配套融資條件要差很多:不僅貸款利率高,而且期限短——一般僅為兩年,而紡織項目通常投資回報周期較長,要5~7年,這就意味著紡織企業一般在購置設備時需要更長的貸款周期。此外,相關貸款條件苛刻,國外紡機用戶很多是中小型私營企業,難以達到要求;在信用保險等環節,用戶企業也需要承擔更高的費用。這樣一來,中國紡機設備的國際競爭力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實際上,融資問題是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因此,《指導意見》提出,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發揮人民幣國際化積極作用,擴大融資資金來源,加強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強化服務保障和風險防控,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和服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也表示,將提供各種金融支持,包括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優惠貸款,系統地支持企業“走出去”。相關金融機構會在《指導意見》之下制定具體落實的措施,有關措施將在下一步具體落實。中資的各種金融機構也要加快“走出去”,在海外布局網點,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相關國家貨幣匯率的波動也會對紡機裝備“走出去”產生影響。例如,印尼盾從2013年開始大幅貶值,目前已下跌了約25%。這也就意味著企業購置新設備花的費用要比前兩年多付25%。對此,《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建立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要完善人民幣全球清算系統,這一方面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必要措施之一。
中國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如果能提供適應紡機用戶需求的金融服務,中國紡機裝備“走出去”將“插上翅膀”,行業迫切希望國家相關支持措施能盡快細化和落實。